1. <rp id="hfabn"></rp>
  2. <tbody id="hfabn"><noscript id="hfabn"></noscript></tbody>
    <progress id="hfabn"></progress>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  館內故事

      本館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


    •   預約電話:

    •   博物館 0451-86281516

    •   航天館 0451-86403118



    一本珍貴的歷史相冊

    ——記籌建黃河上第一個水電站的功臣沙蔭田校友 

    葉香玉

    在校博物館籌備工作組征集的歷史資料里,有一本由沙蔭田校友女兒沙白堅捐贈的黑白照片老相冊,這本保存了半個多世紀70余年的相冊反映了1934年哈爾濱發電廠最初建設的真實情況和校友沙蔭田1936年赴內地工作時分別在安徽蕭縣和青海西寧建設發電廠時拍下的珍貴歷史鏡頭。

    像冊的前半部分系沙蔭田的同學、在哈爾濱電業局工作的27級校友于運海(于百川)幫助拍攝完成的。像冊的后半部分系校友沙蔭田1936年赴內地工作后分別在安徽蕭縣和青海西寧建設發電廠時拍攝的。


    保存了半個多世紀的老相冊

    20年代校友沙蔭田出生于1911年12月19日,1929年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兩年后轉入電機系本科,即電二班29級學生,1935年10月畢業。本科期間,沙蔭田還和孫運璇、范緒箕、常蔭集等同班同學及常彥卿、楊勁夫、任震英等同期校友很快成為誓為祖國工業化獻身而志同道合的親密朋友。據有關文字資料里記載,該屆在校生110人,其中,中國學生只有15人。中國同學從愛國、自強的感情出發,很快自發組成了班會——“電工班會”,目的是“聯絡感情,砥礪學行”。班會組織了許多愛國活動。


    在哈工大讀書期間的沙蔭田

    1931年正值“九一八”事變,沙蔭田與同學孫運璇、常蔭集、常彥卿等中國同學積極參加抗日,他們曾多次參加反對日寇侵略中國的游行示威,宣傳抗日救國,立誓畢業后到關內報效祖國。1932年他們開始創辦技術月刊,刊名為《電汽機》(電氣、熱工、機械專業內容)。創刊的目的很明確:宣傳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技術發展成就。雖然他們全部用俄文上課,但在創辦刊物時就要求練習用本國文字撰寫技術文章;傳播技術心得。其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大學畢業后將雜志社遷入關內,作為同學返回祖國懷抱的著腳點。公選常蔭集為社長,孫運璇和沙蔭田分別任總編和副總編輯。1933年1月15日第一期《電汽機》正式出刊。由于刊物不使用偽滿時期的康德年號,之后被日本憲兵發現并查封,但《電汽機》還是成功地出刊5期。 在日寇侵入哈爾濱后,沙蔭田親眼目睹有中國同學被日本人殺害。沙蔭田在他的回憶錄里這樣抒出自己的愛國情感:“我們和全校中國同學一樣,同仇敵愾,沉浸在憂憤之中。矢志為祖國工業化建設獻身,決心不與日寇合作,不做殘害剝削中華民族的傀儡工具”。

    沙蔭田和孫運璇是同班同學也是工作中患難之交的朋友。據沙蔭田校友有關學校時期的回憶錄記載:1934年沙蔭田從哈工大畢業后,當然不愿意給日本人做工作,不愿做亡國奴,為了報效祖國和躲避日本人的阻撓和迫害,他與孫運璇、常蔭集、常彥卿幾位喬裝打扮成商人進入關內,經歷了幾個月的失業,1936年7月至1937年11月,沙蔭田在江蘇省蕭縣黃口農業倉庫的軋棉廠找到工作并任機電部主任,負責軋花機發動機的維修。1937年12月至1940年3月在蘭州市交通部西北公路運輸管理局停車場任管理員(副工程師),負責接管由蘇聯援助中國抗日戰爭的軍火工作。1940年4月11日,經同學孫運璇推薦參加了政府工作,任新電廠工程處副工程師。1940年12月由資源委員會委派與孫運璇一道赴青海西寧建設電廠,孫運璇任廠長,沙蔭田任副工程師、公務股長。這是沙蔭田和孫運璇的第一次患難相逢。


    1936年沙蔭田(后者)進關參加抗日與同學郭詩敏離別前合影

    西寧電廠雖然很小,但籌建過程卻不簡單,發供配電全部設備材料都要從四川、陜西等省遠道運去,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對建廠只是為了應付國民參政會的委任。青?!巴粱实邸瘪R步芳對偽“中央”勢力滲入青海頗有戒心,因此,籌建電廠的過程異常艱難,連一個鏍絲釘都要從內地運去,有時他們要自己動手制造一些零件。就在這樣的條件下,1941年春,柴油機電廠建成發電,同年火電廠建成發電。全國最后一個無電省青海從此有了電燈的歷史。

    由于青海當時屬偏僻邊疆,使用柴油作為燃料當然極不合理,但燃燒發電設備系統白區還難以弄到,為使青海電力工業有可靠的動力基礎,1942年他們就開始勘測水力發電資況,原擬在西寧城北湟水截流建2000千瓦水電廠,但因設備無著作罷。此時孫運璇被調至天水辦廠,電廠由沙蔭田接管任廠長。沙蔭田接任后,一方面維持正常發電,一方面積極籌建黃河上第一個水電站,在西寧又繼續籌建32X200千瓦小水電廠,歷盡千辛萬苦,1945年10月,黃河支流湟水水力發電廠建成投產發電了!這也應屬黃河歷史上第一個水電站!電廠雖小,但在當時物資條件和封建軍閥勢力下,已費九牛二虎之力了。

    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沙蔭田由資源委員會任為資源委員會專員及東北電力接受專員。1946年11月至1948年4月任東北電力局鞍山電力支局局長。1948年5月至1948年10月調往臺灣電力公司任技術處工程師。1948年11月返回大陸。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北京解放)任資源委員會冀北電力公司工程師。1949年后,沙蔭田曾在燃料工業部電業管理局任總工程師、在燃料工業部任專家工作室及編譯室主任,當時主要負責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項目中有關煤炭、石油、電力工業項目的建設。后任電力部電力建設研究院副院長。

    沙蔭田在臺期間與之前被拉赴臺北的孫運璇第二次相逢。憑借他們的實力,他們又一起除處理臺電日常技術工作外,還創辦了臺電的技術刊物《電友》。沙蔭田因厭惡國民黨政權的腐朽沒落,加之在臺生活不習慣,期盼早日投奔解放區參加革命工作,他找借口請調返回大陸。后被資源委員會派赴張家口電廠任職。此時孫運璇被派赴美國訂購設備還未返臺,回到北平的沙蔭田后來接到孫運璇從臺北的來信,信中表示了對老同學返回大陸深表羨慕和欽佩。沙蔭田后來得知,孫運璇后來也曾要求調回大陸工作,但當時資源委員會已頻臨關門無法安排,而未得實現。沙蔭田在他的回憶錄里說:“我和孫運璇是同窗,也在患難中共事,我們在青海西寧電廠和在臺灣電力公司兩段共事中都是在憂患中度過的。在青海合作辦廠、青海西寧電廠建成之前,我們與當時青海省”土皇帝”馬步方周旋時,費盡周折,長時間把時間耽誤在西寧,等待期間我們曾共讀馬列主義理論和蘇聯版電氣等方面的書籍,研究我國電力建設問題,那時我們就對國民黨的腐朽無能有了肯定的認識(這是真情實話?。?。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解放區做點工業建設工作。我們也有過相約,盡可能逃避參加國民黨,努力學習技術,等待共產黨取得政權后好為社會主義多做貢獻!我們遐想有朝一日青海龍羊峽及黃河各峽口會開發和發電?,F在基本上都實現了,我想老同學孫運璇在臺灣對此一定有羨慕和向往心情?!?/P>

    “文革”期間,因為和老同學孫運璇的患難之交的特殊關系及在臺灣的短暫經歷,沙蔭田也難逃劫運被關進了“牛棚”,身體受到嚴重迫害,以至于71歲就過世。晚年他根據自己多年的實際經驗,針對中國能源方面急待解決的問題,仍潛心研究國內外有關能源方面的問題,編譯了大量國外文獻,在各類專業期刊上發表并有《農村水利發電站》等譯著。

    1980年,沙蔭田和王竹亭、于開泉、任震英、王語山、劉唐領、鄧恩誠等同學都回校參加了哈工大60周年校慶,沙蔭田還代表老同學在大會上作了發言。他還和老同學一起參觀了學校,去了東北烈士紀念館。在東北烈士紀念館,沙蔭田和老同學以沉痛地心情瞻仰了為革命獻身的烈士,這里還有當年被日寇殺害的同班同學張正倫烈士。學友矢志為革命獻身至今激勵著人們的心胸。從東北烈士紀念館出來,老校友們直奔當年學習生活過的地方——土木樓和校部樓。他們邁著輕快的腳步,根本不用向導。在這里,大家一邊攝影留念,一邊觸景生情地回憶起學生時期難忘的往事,感慨萬千。沙蔭田和老同學們為學校的巨大變化感到欣慰,也為學校的發展充滿了信心。他們還為學校提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寶貴意見。沙蔭田校友提出,哈工大歷史悠久,有自己的特點,應該注意揚長避短。在學習外語方面,許多年富力強的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志俄文基礎很好。不要忽略了學校的強項俄語。1990年80周年校慶時沙蔭田的女兒沙白堅為校檔案館帶去了精心保存多年的西式校服、畢業論文、像冊和筆記本。后來她又繼續整理1920年-1933年哈工大校友的同學錄。期冀對哈工大的歷史檔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沙白堅把父親還沒有最后完成的手抄本同學錄也捐贈給了校博物館。


    沙蔭田(左)與王語山(右)等老校友回校參加60周年校慶活動期間參觀實驗室


    沙蔭田校友回校參加60周年校慶活動

    沙蔭田校友為我國煤炭、電力、石油等基礎建設與發展及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性格開朗、一生坦蕩為人,這在沙蔭田校友為哈工大60周年校慶撰寫的一篇紀念文章里有詩為證:“往事如星火,東風始燎原,春來路似錦,奮進更明光?!?/P>